点滴筑梦——点石基金背后的故事
【编者按】2019年5月14日,点石基金收到了一笔1000.01元的捐款。在过去的这些年里,点石基金对这个数额并不陌生——001号队员刘玉老师近12万元的捐款中,大多数都是这样的形式。这一次,刘玉老师选择在62岁生日的这一天再次捐款1000.01元。从团队的捐赠记录可以看到,刘老师多年来曾坚持每月向团队捐赠,在所有队员的捐赠中总额最多。近几个月来,诸多团队老队员也常在生日、节日或是婚礼当天向团队捐赠,这背后的意义不言而喻。刘玉老师创立点石基金的初衷为何?推动队员们纷纷回馈团队的力量又缘何而起?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采访了Dian团队创始人、Dian团队001号队员刘玉老师,听她讲述了点石基金背后的故事。
“偶然”的零钱
点石基金创立的初衷,其实源于一个偶然。
2005年3月, Dian团队三周年团庆,受邀参加的老队员们纷纷从各地回到母校。考虑到个人购买火车票不方便,团队为老队员们集中购买了车票,购票原则是统一收费、多退少补。团庆结束后,团队准备给老队员退回剩余的零钱,数额有大有小。但出人意料的是,许多老队员不约而同地表示这个零钱不要了,当作给团队的捐赠。这时候,刘玉老师发了愁:钱虽然不多,但账目要清清楚楚,这该怎么处理才好呢?当时,刘玉老师还未提出设立点石基金的成熟意见。但在团队五周年团庆的时候,又出现了同样的问题。这次,刘玉老师当机立断,提出把这笔余款设立为老队员基金。2007年4月7日,老队员基金第一次在Dian团队公开发布,也就是现在点石基金的前身。
“1000.01” 的坚守
2012年,华中科技大学60周年校庆,各分站老队员纷纷向团队捐赠,作为对母校的回馈。Dian团队将先前的余款和所有队员为校庆的捐赠以团队的名义悉数捐给了学校,共计30万元,其中刘老师的捐赠近2万元。学校给每位捐款的队员都颁发了捐赠证书。
校庆活动结束之后,点石基金归零,重新开始进行捐赠登记,并决心将点石基金的捐赠记录做到公开透明,Dian团队工作简报特意开辟了“点石基金”专栏,Dian团队的文化墙也开辟了捐赠榜专区。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点石基金每个月都会收到来自刘玉老师的1000.01元的捐赠。这笔钱是刘玉老师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来的,对于每月仅几千元收入的刘玉老师来说,并不是小数目。当问起她每个月雷打不动捐款的原因,她说:“点石基金要想做起来,我得起带头作用,鼓励大家都在有余力的情况下捐款。就好比我们有时会在路边看到为重症同学捐款的活动,如果连抱着捐款箱的本班同学自己都没有表示,又怎么能感染路过的陌生人来捐款呢?”
2012年之后,一直到刘玉老师退休,这1000.01元的捐赠,每月从未间断。
传承的“长度”到“广度”
如果说,刘玉老师每月不间断的捐赠是在不断延展Dian团队传承文化的“长度”,那么,各分站老队员普遍的捐赠便是在拓宽这种传承的“广度”。
关于捐赠,刘玉老师退休后面对着一个新的问题:虽进入“刘玉后时代”,但点石基金的传统不能丢,半月刊工作简报中的捐赠栏目不能开天窗,这就需要有人持续接力。队员们对团队的感情固然深厚,但捐赠不可能强制摊派,怎样才能保证每个月都有老队员捐款呢?刘玉老师为此考虑了很久。后来,北京分站提了一个好建议:如果某月最后一周还没有收到捐款,就请基金管理员在团队微信大群发帖,老队员定会有人响应。事实证明,这样的策略是有用的。绝大部分时候,不用等到最后一周,就会有老队员捐赠。但有那么一个月,直到25号点石基金都没有收到捐款,管理员便在群里发消息,立即就有三名老队员响应。就这样,点石基金凭借着良好的制度 、刘玉老师以身作则的风范和老队员对团队的深厚情感延续下来。
有一次,在深圳工作的127号老队员陈朝东突然捐赠了5000元,收到这么大数额的捐款,刘玉老师十分惊讶。问起原因,陈朝东说,那天是他的生日,想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于是他首先想到了刘玉老师曾经在珠三角分站聚会时讲过,为团队捐款应该成为一种传承。于是,他便将五千元捐给了团队。在老队员眼里,回馈团队成为他们心中最有意义的事,这不正是团队精神文化的传承吗?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越来越多的老队员选择在特殊的日子里给团队捐款,尤其是在结婚的大喜日子,不仅没有收团队的份子钱,还给团队送上自己的心意。近来,捐款的老队员们越来越多,有意思的是,他们在团队大群里长期“潜水”,却在捐赠名单上“冒泡”。
“我们团队要有自己的一栋楼”
有的老队员曾问:“我们捐了的钱,团队想拿来做什么呢?“
“我们要盖楼!我们要有自己的点石大厦!”刘玉老师这么说。这句话在旁人眼里可能就像一句玩笑,但却是刘玉老师的真心话。
迄今为止,点石基金已经创立整整十四年,但这笔钱却一直没有动过。问起原因,刘玉老师笑言这源于自己强烈的危机意识:如果有一天,Dian团队因某种变故被“扫地出门”,我们怎么办?我们的文化要在哪里继续延续呢?至少要有一点本钱重新租民房,就像初创期自费租借“五一基地”一样,以便东山再起。
即使捐款已过百万,但对于盖大楼来说,仍是杯水车薪,但刘玉老师充满乐观,心中已有新的蓝图。
现在,学校正在筹建20万平米的双创大厦,如果Dian团队能够在其中拥有半层或一层楼的面积,就足够宽阔了。到那时,不仅Dian团队的在站队员可以享受到更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出站老队员也能回来在同一屋檐下创业。更好的工作环境,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文化属性。提及此,刘玉老师慷慨激昂地说道:“届时我们可以按照捐款金额的排名,让捐款的老队员们为给每个房间命名,留下专属于Dian团队的文化痕迹!”
文化是根
在刘老师看来,用捐款办的每一件事都应该留下醒目的证据。因此,对老队员的捐款,刘玉老师一直都十分重视:不仅捐赠登记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用来制作团队的队服、手提袋,也应该标明“老队员捐赠”的字样;每一位给团队做过贡献的老队员都应该永远记录在捐赠墙上;每一位捐款的老队员,都会有一份专属的捐赠纪念卡……
“如果Dian团队发展得更加健壮,将来没准会有自己的股票,那么捐赠纪念卡就是队员们购买团队原始股的凭证。”刘玉老师笑着说。
“Dian团队能有今日的成就,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分不开的。捐款这件事,绝不只是收汇款这么简单。就像漂泊在外的子女,不论走多远,都时刻把家中的老人放在心上。子女给老人的不仅仅是一笔简单的汇款,更是一种孝道的体现,是良好家风的体现。家有家风,队有队风。Dian团队有“干中学”,有真实项目牵引,这种正能量恰恰就是Dian团队与其他学生团队所不一样的。”刘老师铿锵有力地引用杨叔子院士的话说,“没有科技,一打就倒;可没有文化,不打自倒。”
点石基金源于偶然,但点石基金传承至今却是必然。点点文化,滴滴汗水,厚积薄发,必能筑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