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级种子班新人感想两则
18级种子班新人感想两则
(一)
文| 预备队员 金泽铭
种子班的招新已经顺利落幕,回想起自己参加种子班招新的这一段旅程,有辛酸,有劳累,但更多的是收获。
关于种子班和Dian团队,我甚至早在高中时期就听说过。但当时还是个懵懂学生的我,并不理解团队的含义与精神,只是单纯觉得团队很厉害。初来到大学的我,被调剂到了医学专业。但是在对团队有了更多的了解之后,我发现我的思绪早已飘向远方,因此我坚定的在转专业志愿书上填写了电信学院。
怀揣着对web的热情和对“干中学”方式的向往,我在大二秋招的时候报名了Dian团队的招新。但由于我C语言基础的薄弱,在熬测中我没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因此没能加入团队。这也让我明白,无论学习什么,基础都是最重要的。
这学期伊始,我便听说了Dian团队和种子班将要招新,而我心里对“干中学”的向往和对种子班“特色课程”的期待让我坚定不移的报名参加了种子班的招新。今年由于疫情的影响,招新方式有所改变,取消了以前笔试面试熬测的固定模式,而是采用了为期一周的项目测试办法。得知这个消息后,我很兴奋,也充满期待。
项目测试最大的特点就是,我们并不是为了完成任务去开发项目,而是在开发的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用新的知识来完善项目的开发。在这次招新的能力测试环节,我选择了鹰眼组的后端题目——完成个人博客的后端开发。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我学习到了很多新知识,这个项目帮助我在脑中构建了一个后端开发的大体框架流程,这也为我以后的学习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在这次测试中,我也真切地体会到了“干中学”的魅力。在完成任务中发现问题,学习问题相关的知识,进而解决问题,以这种方式学习的新知识我们会更加印象深刻且具有极高的源动力,这是我觉得在项目测试中最大的收获。
在参加面试之前,我的心情很紧张,担心面对学长学姐和老师。但是当我开始面试的时候,我便打消了顾虑。面试过程中,学长学姐都非常友善,我们聊了关于我的个人经历,未来计划等等。我还向学长学姐们分享了我的童年趣事,整个面试过程让我觉得很放松,也很愉快。
通过了面试,这是我迈出的第一步,希望未来我可以在团队中通过“干中学”的方式学习到更多知识,提升自我,贡献力量!
(二)
文| 预备队员 廖满文
最初听说种子班开始招新时,我仅仅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在报名即将截止时提交了申请书,只期望能在为期一周的能力测试中有所收获就行了。
由于这学期我和几个实验室的朋友一起在做一个AI的大创项目,自己却很长一段时间没使用过深度学习框架了,就选择了AI方向的题目,想借这次机会复习一下相关知识,以便后续项目的顺利进行。测试题是一道图片分类的题目,我猜测应该是做二分类或者多分类的,可以试试以前学过的一些小技巧,拿到题后发现竟是multi-label分类。我先花了两天时间做了个baseline,发现效果很差。之后看了几篇近几年相关方向的论文,将从中获得的灵感用代码实现出来,实验结果仍然不尽人意,但较最初有了很大的提升。眼看测试已接近尾声,心里多了几分压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对待这次测试的态度从“复习一下深度学习框架”变成了“要做出一个像样的模型”。渐渐地,我开始熬夜了,想着如果能在睡觉前调调参数让模型的性能提高一点也是好事。很快到了测试的最后一天,我的模型远不及原先的期望,便准备放弃答辩了,心想反正最初的目的——复习AI相关的知识内容——已经达到,因此最后一天时间也是在不断调整网络结构和参数、增加小模块、尝试小技巧中度过的。反复的失败让我有些气馁,直到晚上,有位学长问了我一句:“明天要答辩吗”,我果断的回答“模型还没调完,可能不去了”,学长劝我说:“已经做了七天了就来试一试吧”。就是这句话,让我最终决定去参加答辩,想着,把自己七天做的事讲一讲,也算是一个圆满的收尾了。我熬夜赶制了份PPT出来,把自己的大致思路和建模过程放在里面。
而后得知自己答辩通过时,我才开始思考:自己真的要去种子班吗,虽然之前听学长学姐们讲过种子班的学习工作模式,也看过Dian团队的宣讲,但却从没考虑过自己是否适合种子班。思索良久,我问了我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在大学学习中,自己印象最深的课堂是什么样的?”。我想到了张老师的英语课。课上,老师经常会给我们一个话题,让我们以小组的形式去合作学习,最后在同学面前呈现。印象最深的是一次介绍电影的任务,我们小组在介绍完《音乐之声》外,还把其中的片段以音乐剧的形式表演了出来,虽然花了大量时间排练,但让我感到很有成就感。我想,这种在实践中学习,有成员互动的学习,大概是我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吧。
顺利加入种子班,希望我能和优秀的同学们友好相处,共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