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点亮人生,激扬自我涟漪


时间:2022-07-16

【转载】点亮人生,激扬自我涟漪

彭静雯(南昌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12年前,我尚在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院攻读博士,刘玉及其所带领的Dian团队乃至“黄埔军校”——种子班,正是我跟踪进行田野调查的研究对象。

那段持续两年对这群老师与学生的深度观察经历,带给我最深刻与直观的感受是:这真是一群时刻像打了“鸡血”的热血“青年”!

发出这样的感慨,是因为有对比:

一项国内最新的学情调查显示,我国高校本科生总体上存在学习倦怠问题,在学习中容易出现成就感低、行为不当、情绪低落的现象;另一项基于中美八所一流大学SERU(Student Engagement in Research University)的调查数据也显示:中国一流大学本科生的求知旨趣明显低于美国大学生,且其中有约60%的学生属于“低旨趣、差经历”群体。

与此相联系的是:

3年前深圳某中学校运会上学生方阵打出的 “我爱学习,学习使我妈快乐” 横幅……

以及不知从哪年开始,高考生们以“漫天飞舞、犹如六月飘雪”的“撕书”方式来庆祝“再也不用学习了”的狂欢

……

毫无疑问,学习内驱力不足已然成为一个较为普遍和严峻的重要问题;乃至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课堂沉默、学习拖延、学习倦怠等消极学习现象在某种程度上都与内驱力不足直接相关。

而Dian团队恰恰将“挖掘和培养一群靠谱、有自驱力和创造力的人”放在了团队培养“使命”的位置上。

所以,我们感兴趣的是:究竟在这群孩子身上发生了什么?他们的学习内驱力是如何被唤醒的呢?

被陈鼓应先生称为中国大陆真正的哲学家——涂又光老先生,曾经提过一个著名的“泡菜坛子”的理论:说大学就像一坛泡菜,无论里面的菜品如何五颜六色,关键在于坛子中的“老坛汁”的味道。在一个环境浸润久了,自然会生成这个环境中的“气味”。

基于此,答案正隐藏在这坛“老坛汁”中。

无可否认的是,近些年以来,由于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深入发展,相关书籍不一而足,随便打开一个搜索引擎,输入“创新创业”一词,仅相关主题的书籍就达到数以万计的单位;仔细追究起来,它们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采取自上而下对教育政策进行阐释解读的方式,界定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能力构成,同时结合着政策导向及具体的实践实操进行,案例分析完全围绕着对赛事“套路”的解读展开,甚至可以具体可操作化到商业计划书的撰写、PPT制作、路演以及各种演讲技巧的阐释及分析对比中。这种实用性极强的“工具”书固然有其鲜明的特色,然而却很难从中读到以“育人”为出发点的一个教育者的“情怀”。

另一种则是功成名就的创业家们的自述或是对“成功学”的营销。成功人士的传记固然会引发我们对他们人生坎途的顶礼膜拜和深深的敬意,但也正因为此,它也会让我们误以为那是遥不可及的极端个案,而失去了为个体本人提供衡量自身效能的信息价值。

《点亮人生——百名华科学子20年创新创业真实故事》则与上述两种均不同。

它采用了叙事的方式,向我们传达了一个个真实、普通的人物: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却并非个个一开始就志向远大、雄韬武略、能言善辩;相反,有很多技术工科男他们羞涩、腼腆甚至紧张时还有点口吃,有的并非编程高手,只是因为充满了好奇心,时常会提些“怪问题”;还有的声称他们在跟自己身上的“学生气”做斗争……总之,各种不同性情的平凡人,唯一相同的是:充足的内驱力、始终的热血沸腾。书中所呈现的百名华科学子,他们是那样真实、淳朴,他们仿佛正是我们身边生活的那个TA,而非遥遥不可企及的“别人家的孩子”。

不仅如此,项目进展也并非总是一帆风顺,也有让他们受挫打“退堂鼓”的时候;还有无数次百无聊赖、情绪低落的时刻;甚至还有临近项目验收、无数个通宵测试、无数次开机实验,全组花费整整3个月时间,最后发现造成失误的根源仅仅是芯片的一个管脚没有处理好的“吊诡”时刻……但无论哪种,他们总还能鼓起勇气、调整节奏、重振出发。

年轮一转,12年后,我与刘玉老师再次因为创业教育指导而相聚,她依然精神抖擞、眼中烁烁有光;这恰恰印证了:兜兜转转我们终将会相逢。

而自从她委托我为《点亮人生》做推荐以来,我也一直在思考:究竟如何才称得上是“点亮”了他人的人生?

我对这个问题的解读是:Dian团队这坛“老坛汁”最重要的意义在于犹如扔进水里的那颗石子一般,它激发了孩子们的自我涟漪(自我思考的动力)。

而这坛酝酿20年之久的“老坛汁”,正得以用百名学子创新创业的真实故事形式为我们启封。

既然故事与“酒”(老坛汁)都有了。你可愿跟我走?